年轻人的自由联盟 网络上的书艺自修大学ffice ffice" />
——重读《中国硬笔书法》’07年首期鸣嘤组合专题
■管季超(致远斋主)
我不知道厨师是否喜欢吃自己烧的菜。但如果把刊物的编辑比作“厨师”的话,我是在编完后就不想再看了。
您想想,一篇稿子反复修改、校对三四次,个别甚至七、八次,累都累得没有味口了,哪里还想再受此精神折磨?况且也实在没有时间再看看,我的本职工作太忙,不像我的朋友,差不多成了“职业革命家”。我喜欢书法是纯为好玩,如果不好玩就暂且丢到一边,老管有好几只可以吃饭的家伙什。
这一期的“组合秀”鸣嘤组合专题稿组稿者是刘志华君。因与刘君投缘,乐意再重读这一专题。
该“组合”成员分布于七省,推想志华君将稿子凑齐,是费了一番功夫的。这位高大俊朗的帅哥我见过两次:一次是去年在武汉搞一个硬书展颁奖式时,我和他都听命于“首长”,为会议服务。鞍前马后,看事做事,可把咱俩忙得够呛,老管腿都站酸了。这也应该呀,各地朋友千里而来,那是瞧得起咱,给咱们长脸。来的都是客,应予朋友“宾至如归”的愉快。第二次是在孝昌观音湖开会。志华君和我也都是会场上“烘云托月”的两片儿云彩。
写到这里,我猛然想起来,其实我们见过三次面。不过那一次我们完全没有过单独交流,就忽略不计了。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才是好朋友。”有点儿道理,但要靠缘份。老管在求偶的年龄,见过三次以上的好女孩多啦,为什么只有我老婆成了孩他妈呢?缘份啦。
男人与男人的交谊,也是如此。
志华君待人以诚,为人处事又极谦逊,虽冰雪聪明但绝无虚伪城府,这样的人不“加为好友”,那老管可亏大了!咱“友情出演”图个啥?不就是想多交几个真朋友吗?你以为?!
点上了一支烟,现在开始看了:
——“周年回眸”:悄没声儿这帮“乌合之众”就成了气候,一群喜欢写写字儿的年轻人在一块儿交流交流,本没有那么复杂。
虽为乌合之众,也还分工明确,刘志华和朱凌云同掌“组织部”,何敬平分管“对外联络部”,孙翼主政“新闻总署”,陈艳伟负责“文献研究室”日常工作,宁金鹏牵头“创作交流中心”工作。他们筹办网络书展,参加硬书赛事,开设个性化网站,敞开心扉与“南”“北”朋友真诚切磋书艺,铆足了劲儿为硬笔书法新一轮大潮推波助澜。
他们年轻,有的是热情。
这篇“周年回眸”是一份说得过去的成绩单,这是一群老实本分的好学生,我以为!
——外行看热闹:志华的“大江东去”流美俊疾;金鹏的“夜凉清露”结字险劲,章法却又肃散;朱凌云行书“飞觞”较志华的作品显得从容,节奏感把握得更好。其他几位朋友的作品也都在某一点上给我带来审美愉悦:譬如艳伟的章法,玉华在装祯上的巧思,敬平的“隶草合璧,一国两制”的呈现方式,谋含、海涛、李翼、明帅、金友、朔峰等朋友楷书作品体现出来的或深或浅的临习功夫。老管是外行,看个热闹,言多必失,不再细说。
书法这个东西也真是奇怪。你不学古人吧,肯定会堕入“野狐禅”;你完全“克隆”前人吧。人家又对你留不下印象,说“缺少个性风格”。
就是写写字儿这点破事儿,没有天份,不拿出点勤勉功夫,还真个对付不了。
所以老管“看”书法三十多年,阅“纸”无数,一直是止于“娱目赏心”,不敢去真做“书法家”,怕掉进去爬不出来。
——硬书作品如何用印值得研究:坦率地说,这些作品中,有半数左右,用印的效果都不很理想。或印章过大,有些突兀;或用印过多,抢了主体;或盖成一条斜线,如同汽车前窗的“雨刮”。
各位艺弟,不管老管说得是否有道理,都建议你们不妨在网上议一下这个问题。毕竟咱也能代表一部分非书法圈中人凭审美直觉而持有的看法。
——“年轻人的联盟很重要”。
若论书艺,该“组合”成员有几位还尚显稚嫩,有巨大的进步空间不会浅尝辄止;若论年龄,都正值青春风华,前途实在未可限量。
如果我要猜二三年之后,阿鹏追上今日沙市的黄文泉,朱凌云比肩今日之宁波谢继东,艳伟并美于我的老友陆舍无,是没有人来反驳的。
当然,前题是他们足够勤奋,也足够颖悟。
年轻真好!
星散各地的书友以心灵为指针,以网络为纽带,以书艺交流为共同旨趣,积淀友谊的陈酿,辉映思想的火花,多好哇!
获奖没获奖没关系,在硬坛能否混个“师长”“旅长”干干也无所谓,一想起远在异地,还有一帮“臭味相投”的好朋友,吃饭也香,做梦也甜!
衷心祝愿“鸣嘤组合”满十岁,满二十岁……,衷心希望这个年轻人的联盟,成为一所网络上的书艺自修大学,如松如柏,如此今生。
子夜匆匆于湖北孝感致远斋北窗灯下 07-5-1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5 23:42:5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