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事业追求 ≠ 艺术水平——直言庞中华

事业追求 ≠ 艺术水平
——直言庞中华
□曾如影

硬笔书法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高潮迭起。但硬笔书坛的批评气氛却十分脆弱,其中一重要原因是一些书法家素质修养欠佳,气量狭窄,容允不下别人对其字的评头论足。不要批评,只要颂歌,一出现所谓的“异类”,即连结徒子徒孙窝蜂而出,恨不得一棍子打死,令理论工作者谈“批”色变。此乃硬笔书坛一大悲衰。
——题记

十多年前,《青少年书法报》发表了王运智先生的《论庞中华先生硬笔书法》①一文,曾招至庞氏书迷的诋毁,言词之激令人咋舌。故后学只好敏于言,然实话不说,散布谎言并非君子之所为,遂大胆地谨慎地构思,来个直言谈。但愿不被一棍子打死。
如果要说中国硬笔书坛知名度之最,非庞中华先生莫属。其字贴发行量之大,宣传力度之广,天下无敌。其执着的追求,不折不挠的精神,折服了大批的硬笔书法爱好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百业刚兴。硬笔书法不这门新生艺术更是处于荒芜的沙漠地带,对硬笔书法坚定执着追求的庞中华先生就是在这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极力倡导硬笔书法,四处奔波,为之呐喊。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江丰先生撰写序言的庞中华第一本钢笔字贴《谈谈学写钢笔字》顺利出版。“硬笔书法沙漠”底下蕴藏着千百万颗的种子,经庞氏的开垦,有如雨后春笋,表露出不可阻挡的大好形势。其字贴发行量奇迹般地创下800万册的记录,这使其名字刻进了千百万的硬笔书法爱好者心坎里。随后的1983年10月,庞氏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主讲长达四年的“钢笔书法讲座”。借助现代媒介的东风,庞氏已是神州大地家喻户晓的人物,至少在硬笔书坛可以这么说。
1985年,庞氏辞去公职,全身心投入于硬笔书法事业。先是举办培训班,成立“中华钢笔书法中心”,后又成立“中华书法学院”,为宣传、推动硬笔书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于中国硬笔书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幼稚的硬笔书法爱好者甚至把他当作偶像看待,很有现代歌迷影痴般疯狂。
经庞氏带头倡导和鼓吹,当然更不能忘记其他随后涌现出的那些书法家、书法活动家与庞氏“并肩作战”,特别是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杭州)为核心的那批书法家,更是后来居上。硬笔书坛出现了奇迹般狂热。
近年来,庞氏既是当选第八届中国政协委员,又是连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北京)主席,并频频出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力传播硬笔书法,字贴发得量又突破几千万册,事业如日中天。可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未能与在中国硬笔书坛享有最具重大威信的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杭州)团结合作。
——是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庞中华;
——是庞中华坚定执着的追求造就了事业。
十多年前,庞氏带头鼓吹硬笔书法,于全国涌起了阵阵热潮。大批的毛笔书法家也投入了这股热潮中。这批书法家传统功力明显强于庞氏,如海上沈鸿根、卢前、顾仲安,京华崔学路、田英章、卢仲南,浙江骆恒光、任平、王正良,广东梁锦英、梁鼎光,新疆赵彦良,贵州刘惠浦等名流。多数人的参与使历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庞氏一峰独秀迅速发展成为千帆竞渡了。
一直以来,“庞字”一贯制的老面孔虽也有一些很细微的变化,但已不能令更多的鉴赏水平逐渐提高的硬笔书法爱好者心动了。应该说“庞字”的出现即存在相当的缺点,为何当时没有人去怀疑去否认,还那般的热衷呢?在硬笔书法热潮急剧升温时,人们只热衷于赶潮,未有冷静的思考与理性的分析。有比较才有鉴别,当人们从这股热潮中冷静下来,进行理性的多家比较剖析后,终于看清了“庞字”之“庐山真面目”。这山望去那山高,庞氏终究因对传统艺术研究得不够深入,未能更上一层楼,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庞字”放在整个硬笔书坛在环境里作比较,已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了——
“可庞先生的字呢?放大了,以米字格绳之,毛病就出来了。结构松散,笔力较弱,比较拘谨,少了些大家气息。”②
“在我看来,庞先生的钢笔书法总体看上去字形一般大小,笔画单调,排列整齐,有刻意求工之感。”③
“由于庞先生对毛笔书法艺术本体研究不够深入,尽管其后期书风由开阔转向瘦硬,但过分的规整与平正使其书法并不很实用也不具有艺术性,过多地流露了‘匠气’。”④
……
总的来说,“庞字”“俗”字当头,用笔单调死板,千纸一类,接近印刷体般的作品使人怀疑是写字而非书法。
时至今日,“庞字”“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超越庞氏者大有人在,但“庞字”追随者,甚至庞氏都不情愿接受。每当别人对“庞字”进行批评,他们总喜欢以“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日本国某君介绍庞氏时称),字贴发行量几千万册来进行反驳,容充不了他人对其字说“不”,有时,甚至把善意的批评当作“红眼病”的流行。清醒的人都知道,现在的人们写人物评介当做广告,不负责任地任意夸张,未有实事求是的评价,过早地、随意地抛送衔号,令一些人飘飘然,真以为自己就是人上龙,很超凡。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发行量超过几千万册了吗?艺术品位与“庞字”相比又如何呢?以字贴发行量与知名度来衡量艺术水准,这不是科学的判断,特别是“庞字”这种现象,这里面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历史客观因素。当然,偶像遭受批评,追随者心情可以理解。不过,当崇拜一个人时,看待问题感性肯定多于理性,天平就会向一边倾斜。事业追求与艺术水平一概定论太过了草武断了些。对待任何问题都要客观点,庞氏不是为了推动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宣传方面吗?导致无意间忽略了技法的实践。或许庞氏“艺术基因”原本就有所残缺,缺乏登峰造极的根本素质。既要当活动家又要当艺术家,这样顾此失彼也不足为奇。世上不是每样事情都由人的主观意愿来改变得了的。我们既要有改变客观事实的锐气,更需要承认客观现实的勇气。
终究,还是觉得北京崔学路先生最为直爽——
“今日视之,庞连法亦不备,十数载死守己书不进,大悲也”⑤。

1996年撰写于贵阳市花溪区布依上板桥山寨之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此后曾修改过几次,更试投过几家刊物,可国民奴性者众,奈何!直言无惧而难以受欢迎,是为中国硬笔书坛之大悲也。
(2002年3月2日壬午正月十九再三定稿于雷州半岛明轩窗下。)


①王运智《论庞中华先生硬笔书法》 (《青少年书法报》1990年总第187期)
②施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与路放先生商榷》 (《青少年书法报》1991年第6期总224期)
③秋水寒《为庞中华说句公道话》 (《中国钢笔书法》1993年第6期)
④齐玉新《艺术乎?实用乎?——庞中华钢笔楷书研究断想》 (《中国钢笔书法》1995年第3期)
⑤王运智《逸笔草草大家风范——崔学路先生硬笔信札赏析》 (《中国钢笔书法》1998年第2期)


搞自《硬笔书法家报》2003年第二期第一版
曾如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邮箱:zengruying@163.com,联系电话:18820627168,QQ: 670457041
通信地址:524057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调路坡头区委政法委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