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gum.kookmin.ac.kr/cwb-data/data/gum01/BJORK_All_Is_Full_Of_Love-10.mp3
一個流行音樂裡最狂野的演唱者,Bjrok,花費她一生中大半的時間創作挑戰原有音樂類別、極富藝術及實驗性的音樂。
全名Bjork Gudmundsdottir的她,是Hidur Hauksdottir和Gudmundur Gunnarsson的女兒,1965年11月21日出生於冰島首都雷克亞維克。有三個姊妹及三個兄弟,分別來自三個不同的媽媽和三個不同的爸爸。6歲到14歲期間Bjork在當地的音樂學校就讀,學習鋼琴、長笛及聲樂,小小年紀
便開始她的音樂探險。
1977年,Bjork十一歲,發表了第一張專輯「Bjork」,是她身為音樂人初次的登台亮相。這張專輯中包含了一些70年代風格的歌曲(影響自Stevie Wonder、The Beatles以及一些冰島歌手)。
就一個小孩來說,Bjork有時是相當孤單的。其他的小孩常因她的東方臉孔而取笑她(這種臉孔在冰島是不多見的)。她常被戲稱「中國女孩」。
年輕的時候Bjork和她的女性朋友組了一個團叫「Spit andSnot」,這正是新浪潮(New Wave)在冰島興起的時刻。Bjork在團中擔任鼓手。團中有相當的態度及理念問題,且模仿Punk顯然無法讓Bjork專注心力,所以囉,團拆了、Bjork走人。
1979年,Bjork加入了樂團「Exodus」,這是個融合了爵士風的團體。Bjork從Ella Fitzgerald身上獲得不少靈感與啟發。這個團的成就僅限於一張在車庫中錄製的錄音帶和一場電視表演。現在大概沒有人能記得這個團長得什麼樣子。
下一個試煉是在她十五歲的時候,這時Bjork已經完成音樂學校的學業。她組了一個樂團「Tappi Tikarass」,這名稱的字面意思是「拴緊那個bitch的屁眼」(來自冰島的一句
髒話「it fits like a cork in a bitch\'s ass」,意指某件事處置的恰到好處。)這是個深受「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影響的後判客部隊。他們的處女作是一張僅有六支單曲的專輯,
叫做「Bitid fast i vitid」。
1982年「Tappi Tikarass」的兩首單曲被收錄在一部稱作「Rock in Reykjavik」的冰島新浪潮紀錄片中,就因為這件事,Bjork很快的被當地視為最有前途的新人。
當這個團變得受歡迎時,貝斯手Eythor決定離開,但Bjork並不在意,因為老實說她也受夠了。她開始在一個叫做Cactus的團中玩keyboard順便賺些錢,然後又在一個叫「Rokka Rokka Drum」的團中演唱。在RRD這個團中,Einar Melay和Thor Eldon分別負責bass和吉他。這時,Thor
成為了Bjork的最愛,而愛情是年輕的Bjork所未經驗過的。(同時Bjork曾出版過一本書,內容包括詩及她的畫作,叫Um Urnot)。
1983年Bjork與其他冰島的新浪潮藝人一同受邀,為一個電台的特別節目組成一個超級團體,他和這個團中的幾名成員,Einar Orn、Sigtryggur Baldursson,處得極為融洽,於是接下來他們共同組了一個新團「Kukl」。(這個時候是1983)Tappi Tikarass的第二張也是最後一張專輯「Miranda」發行問世。
「Kukl」成為Bjork的主要創作對象。他們共發行了兩張專輯「The Eye」,「Holidaysin Europe」,有不錯的成績,並且嚐試將爵士及反叛客的東西放進他們的音樂中。但老實說,Kukl是個過度認真、嚴肅的團體。他們幾乎視其成就為生死大事。Bjork演唱時常背對她的觀眾,而且你可以從他們唱片裡聽出來他們有多麼緊張與激烈。不過這是我們首次可以見到類似今日的Bjork:咆哮、尖叫、慘叫(當然還有優美的吟唱)。
在第二張專輯發行的同時(1985),Bjork與Thor決定分手卻也意外地發現她懷孕了。一開始Bjork相當高興,但後來卻轉為恐懼,甚至一度打算墮胎。幸運地,她並沒有這麼做,更加入了Kukl的巡迴歐洲演唱。
Kukl直到他們解散的前夕仍然相當緊張不安,因為團員之一的Gulli不斷地在排演中缺席;最後他終於出現時,卻因為大醉酩酊而無法參與排演。1986年,Kukl成為歷史。
Bjork和Thor回到冰島,在那裡,她生下了她美麗的男孩(1986年6月8日),這男孩取名為Sindri(全名Sindri EldonGunnarsson)。這同時Thor和Einar組了一家公司叫做「Smekkeleysa」(即Bad Taste,許多Bjork過去的組團舊作都可在這裡發現)。
「Bad Taste」一夥人(除了這一對興奮的父母之外,還有其他Kukl的團員例如Einar)又組了一個新團,團名叫做「Sykurmolar」或者我們較熟悉稱法「The Sugarcubes」。這個團體一首夢幻般的成功代表作「Birthday」,讓他們在Elektra簽下了第一紙唱片合約。
1988年,The Sugarcubes的首張專輯「Life\'s too Good」在美國發行以便獲得更多的迴響。這專輯混和了許多動聽的流行曲調,Bjork的聲音十分適合這類型的音樂。這個團似乎引起世人意識到冰島這個國家的存在;他們非常受歡迎,不只在冰島,世界各地都一樣。
下一張專輯「Here Today,Tomorrow,Next Week」成績並不如第一張,但也是張甜美、豐富的流行音樂;Bjork唱了一些關於電視、蜜蜂、菜單、水以及星星的歌。評論家並不這麼樂觀,他們認為團員之一的Einar實在是有點失去控制,他的激烈表現簡直要淹沒了Bjork強有力且充滿自信的
歌聲。
1990年的時候Bjork從樂團抽身,作了一件她早就想做的事。兩天之內她與幾位爵士樂手完成了一張以冰島語演唱的,極富爵士風味的流行專輯「Gling Glo」。
The Sugarcubes在1992年發行了第三張專輯,專輯名稱取材自日本的可口可樂廣告「Stick Around for Joy」,裡頭的歌曲較之以往輕快且具合唱風格,甚至Einar都表現冷靜。其
中推出了恰如其名的暢銷單曲「Hit」。許多人都覺得這是他們最好的一張專輯。
與Sugarcubes合作了五年之後Bjork又覺得累了,她感覺他們已經作了身為一個樂團所能做的所有事。所以TheSugarcube拆了,所有醜陋的傳聞直指Bjork一人,她個人演唱事業自此開始成形。The Sugarcubes的告別作「it\'s it」在92年底發行,這是張混音專輯,像是預知了Bjork今後個人的混音舞曲事業。
1993年Bjork和Thor分手,帶著7歲兒子Sindri搬到了倫敦。這次她要作一些完全不同的事。
搬到London使得Bjork得以和英國的舞曲創作者一同工作,其中最著名的一位,Nellee Hooper,他製作了Bjork的首張個人專輯「Debut」。
「Debut」在1993年發行,很快的成為了樂評們的最愛(除了Rolling Stone好像不大喜歡之外),銷售量證明了一切,Debut終於使Bjork成功的打進美國,成為耀眼的明星。Bjork在戶外完成了大部份的錄音(在沙灘上她可以跑來跑去、躲迷藏、散步、向星星歌唱)。Debut裡頭有Disco、有民謠、有大眾取向的東西。強有力的「Violently Happy」、充滿情慾的「Venus as a Boy」以及抒情浪漫的「Like someone in love」。大部份的樂評皆同意這是張獨一無二、勇於嘗試、新奇且充滿誘惑的完美之作。
之後不久,Bjork反省到這張Debut有點修飾太過,甚至有點膚淺,他想要創作更新的、更能展現音樂活力的東西。到了1995年,她推出了一張新專輯,節奏醒目、曲調豐富、並有著類似囈語的歌詞。這張專輯的意念是一種對家鄉冰島的問候,像一封寄回故鄉的書信,告訴他們她在遠處過得如何,因此這張專輯就叫做「POST」。這回專輯裡的歌更加強而有力;「Hyperballad」唱出一種在山頂上卸除防備的私我感受、「Isobe」則是一則關於貪婪與聰明太過所衍生的故事、「Possibly Maybe」感覺像是瘋狂燃燒的愛情。「It\'s oh so guiet」則是違反流行唱腔,與爵士樂團完美結合的特殊作品。專輯結束在「Headphones」這首類似耳語、敏銳而美麗的歌曲,它是Bjork寫給Graham Massey的歌曲,感謝她過去寄給Bjork帶子,陪伴她在每個疲累的夜晚入睡。這些作品使得POST延續了Debut的耀眼成績。
1996年Bjork發行了第三張專輯「Telegram」,這張專輯中包含了Post裡單曲的重新混音以及之前發行過的出色版本,大部份的混音皆可在已發行的單曲cd中找到。Telegram意謂著Post時期的結束。1997年秋天,第四張專輯Homogenic在萬眾矚目下發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7 21:43: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