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书法兴城

书法兴城

魏春雷

我家在兴城。
兴城旧称宁远,位于辽西走廊中段、辽东湾西海岸,是联系关内外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兴城集城(古城)、泉(温泉)、山(首山)、海(海滨)、岛(菊花岛)于一体,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度假胜地,有“第二北戴河”和“关外第一城”之誉。
提到兴城,不能不提到书法。兴城既有古城、文庙、祖氏石坊、魁星楼、蓟辽督师府等古迹,也不乏海滨、首山、宁远广场等富于现代气息的自然人文景观。无论是登山临水,还是漫步于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书法的身影。生长在兴城的我,对它们中的许多早已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几年我在京求学,偶尔回兴城,也是行色匆匆,但还是愿意挤出时间,漫不经心地走一走看一看,与书法相关的记忆,总是特别亲切。

古城
兴城古城始建于明代,有近六百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为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大古城。兴城古城略呈正方形,城的四面正中皆有城门: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门上有城楼,门外有瓮城,城内有十字大街,中心位置为钟鼓楼,城内东南角建有魁星楼。南大街有祖氏牌坊(两座),南为祖大寿石坊,北为祖大乐石坊。祖大寿石坊正面有匾额两块,上为“忠贞胆智”,下为“四世元戎少傅”,背面则为“廓清之烈”。祖大乐石坊俗称“二道牌楼”,二重额坊,柱高楼小,额枋间架。正面刻“登坛骏烈”,背面刻“元勋初锡”。居中两石柱上刻有对联两副:正面是“桓纠兴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颂扬祖氏战功赫赫,为朝廷倚重;背面是“松槚如新,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谓祖上福荫,泽及后代。两联分别从国、家着笔,一公一私,文辞古雅,又分别重设“之”字和“于”字,亦见别致。两联系晚明兵部侍郎方一藻撰书,书法端庄谨饬,颇具庙堂之气,与联语气象颇为相称。南大街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是古城内最繁华的街道,不但平时人流如织,每年正月十五还有摸狮子(祖氏石坊有石狮子几对)习俗,更是摩肩接踵,蔚为壮观。记得我小时候到南街,总会仰望祖氏石坊上的横额对联,字认不全,意思更是不明白,越是这样越是好奇吧。今天人们路过祖氏石坊的时候,除了抚摩狮子,也少不了对牌坊上的文字图案指点一番。看到这些,我总会想起小时候的情形,时代在发展,却总有不变的东西联系着昨天与今天。

文庙
兴城文庙,亦称孔庙,位于古城内东南隅,始建于明代。兴城文庙初建时只有三楹正殿(大成殿),后经历代多次扩建维修,得以相对完好地保存至今,现建筑面积约一万七千平方米,是东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辽宁境内最大的文庙。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城文庙就是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兴城城墙与城内的文庙、祖氏石坊、钟鼓楼合并为“兴城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论语碑墙、宁远碑林、宁远书院,加上散布其间的匾额对联,让兴城文庙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宝库。
论语碑墙竣工于2002年,由时任兴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张公者先生发起并具体负责碑墙建设的各项工作。从书法作者遴选到约稿乃至后期的选石、刊刻,他事必躬亲,毫不懈怠,参与此事的工作人员颇有压力(我有机会帮忙做了一点事情),各司其职,兢兢业业。也正因如此,无论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还是刊刻、安置乃至后期为作者寄上碑刻拓片等相关工作,都做得相当到位。论语碑墙书法之美、刻工之精,建成以来一直备受好评,堪称文庙代表性景观。
论语碑墙的石碑为黑色花岗岩,共103块。碑刻文字内容均出自《论语》,互不重复,书法作者经严格遴选,无论老年还是中青年,均声誉素孚。限于当时经济条件,稿酬微薄(只有几百元),但作者都拿出精心之作,十几年后的今天看来,这批作品仍足以代表作者水准。
宁远碑林位于兴城文庙院内西隅,建成于2014年。宁远碑林石碑用料为青石、花岗岩、汉白玉,碑刻文字内容均为与兴城风物人文相关的历代诗词,书法作者既有兴城书法骨干,又有特邀的省内外名家。宁远碑林成为继论语碑墙之后又一书法景观。
兴城文庙是一组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建筑群,散见于其间的匾额楹联精品多多,试举几例,可见一斑。东庑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清雍正帝撰,郑雪峰书。此联颂扬孔子“先觉先知”、“至诚至圣”,评价之高,可谓无以复加。此联书法上溯欧阳询、柳公权,下及近人,点画变化丰富,纤而不弱、秾而不肥,极有骨力,结字收放自在,小大由之,几处重字尤见匠心。上下联计二十余字,字距极小,但揖让得宜,气息通透,堪称佳制。又如乡贤祠联“惟英彦堪继圣贤之训;俾山川长矜化育之功”,郑雪峰撰,张公者书。此联称颂圣贤、推崇英彦,复有“人杰地灵”之意,而后继有人、见贤思齐、继往开来之类也当为题中之义。此联作楷书,出于颜真卿而能变化,用笔纵横舒展处得篆书“婉而通”之妙,点画间或揖让有致或粘连一体,复得金石之趣,笔力沉劲,气象伟岸,深见性情。其他如戟门联“生民来未有夫子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清雍正帝撰、赵静良书)、名宦祠联“作国藩屏,垂千秋史传;济民功业,在百姓口碑”(郑雪峰撰、金玉志书)、仰圣斋联“明月清风深有味;左图右史交相辉”(佚名撰、王铁军书),等等,也都可圈可点。
兴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兴城书法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兴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办承办多次艺术、学术活动,2001年,兴城市被辽宁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首批“辽宁省优秀书法县(市、区)”,2010年,兴城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宁远书院位于文庙西南(原“有朋轩”),是兴城市书法家协会活动基地,经常开展各种书法活动,是兴城书法作者的家。宁远书院匾额由魏哲题写,楹联由郑雪峰撰、张公者书。联曰:“少长会兰亭,略如觞咏春三月;风云幻霜楮,叱起龙蛇笔一枝。”上联用晋代王羲之与同仁雅集兰亭、流觞曲水并作《兰亭序》典故(《兰亭序》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句),有视宁远书院作今日兰亭之意;下联写染翰挥毫走笔作书,遣词造句既见文雅又具气势,古韵今情,令人神往。张公者行书点画刚健而气度雍容,如大匠运斤,指挥如意,极富感染力。

海滨
兴城海滨入口是一座四柱三门二楼单檐庑殿门式正门,内外两面均有匾额、楹联,由范曾题写。朝外一面横额题作“洪波涌起”,联曰:“击水沧波,问君谁是钓鲸客:飞觞天外,与我暂成乘鹤仙。”临海一面题作“古城在望”,联曰:“画角映霞辉,将军意气回山谷;崇坊迷雾影,战马嘶鸣伴浪涛。”“洪波涌起”用曹操《观沧海》句,联中击水飞觞钓鲸乘鹤之语,兴致高迈,辞采动人。“古城在望”,固然是说古城就在眼前(距海滨约十公里即兴城古城),而“在望”又很容易让人生出美好的联想,堪称妙语。画角霞辉、崇坊雾影,品味联语,不由得回想起当年袁崇焕镇守宁远之壮怀激烈,更为统治者自毁长城之举悲愤唏嘘。来入此门,洪波弥望;去出此门,豪情满怀——来能尽兴,去有所思,足见撰书者之匠心。书法为范曾最为得意的行书,字为阴刻,填以金色,于天风海涛之间熠熠生辉,颇为壮观。
2005年,同学孟祥群来兴城,我曾撰联一副并小序以纪其事:“乙酉暮春,余与孟君祥群阔别十载,始得重逢于兴城,同游兴海之滨,观海听涛,飞觞醉月,畅叙别情,感慨系之。十载又春风,往事盈怀,朱颜未改;三礁飞逸兴,涛声依旧,鸥影不孤。”上联“十年”系实指,“春风”则用双关,至于“朱颜未改”,固然可理解为青春犹在,其实这里另有一层含义:我不善饮酒,喝一点儿就满面绯红,十年历练仍然如此,此意非故友难知也。下联“三礁”、“鸥影”皆为写实,“三礁”即“三礁揽胜”,为兴城海滨名胜。在起伏绵亘盘踞海中的三座明礁之上,以栈桥相连,并建小亭曰“雪浪”“迎霞”,其间“三礁揽胜”“信步惊涛”等几处题字均为魏哲所作。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兴城于大海之外,还有首山。首山是古城东北的天然屏障,其主峰保存着明代的烽火台。首山山门匾额“首山”和对联“一山锁雾披坚甲;三冠连云隐幽情”由王遐举题写。现代化设施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位于城东街道中心地带的宁远广场了。宁远广场占地面积近六公顷,是一座多功能复合型中心广场,十几年来,每天晚上都吸引着数不清的男女老少在此唱歌跳舞运动休闲,可以说自建成之日起就已成为人们最为钟爱的休闲娱乐场所。宁远广场有观景台、石牌坊、长廊、石桥、影壁、假山、喷泉等设施,南侧影壁有魏哲题写的“瑞气云集”四个大字。广场西北隅有两座石牌坊,题额一为“古韵”“观止”,一为“挹胜”“锦绣”,并配有对联四副,其中“山色淡描今古影;涛声遥送海天秋”一联由徐长鸿撰、魏哲书。虽然只是平常景色,诗人掇来成联,一切景语皆情语,既柔且壮,有色有声,别是一番境界,配以行草相间的书法,遂成合璧。
兴城是小城,书法氛围极好,名家题字几乎随处可见。前面举例之外,尚有多多,如李铎为袁崇焕雕像题“袁崇焕”、范曾题“兴城文化馆”、聂成文题“兴城体育场”、魏哲题“兴城外贸”、溥杰和王堃骋分别为鼓楼百货商店题写匾额“丽华祥”及对联、赵序初题“益寿堂”,都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早已为人熟知。近年题字尤其普遍,新建小区如沈鹏题“桃花源”、聂成文题“温馨家园”,魏哲题“弘熙园”“闻涛苑”“福苑山庄”,等等,其他如杨仁恺题“张弓者艺术学校”、魏哲题“兴城市人民医院”、徐炽题“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胡崇炜题“望海楼”,白金源题“兴海公园”,等等,不胜枚举。近年兴城文学艺术事业蓬勃发展,陆续创办了《古城文艺》《宁远文学》《兴城文史》等刊物,刊头或请名家题写或集名家墨迹,都显出不俗的品味。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的豪情我辈难以体会,却不妨对海的由衷喜爱。每次回兴城,我总喜欢一个人到海边走一走坐一坐,或信步沙滩,或凭栏望远,有时不知不觉就是半天。碌碌无为如我,面朝大海,偶尔也会朗声吟起曹孟德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然抚今追昔感慨唏嘘之际,更容易触动心绪的还是重庆许伯建先生的词句:“眼中前后浪,心上古今情。”

 
 
附:
 
旧体诗、对联、随笔
《魏春雷诗四首》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06年第6期
七绝二首发表于《中国书画》杂志2010年第9期
七绝二首发表于《长白山诗词》杂志2014年第1期
七绝一首发表于《当代诗词》杂志2014年第1期
五律一首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4年第3期
五律一首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4年第4期
七绝一首发表于《东坡赤壁诗词》杂志2014年第4期
七绝二首发表于《中华诗词》杂志2014年第10期
七绝三首发表于《心潮诗词》杂志2015年第3期
五律二首发表于《中华诗词》杂志2015年第10期
《听燕阁诗稿(六首)》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15年第13期
《魏春雷诗六首》发表于《中华辞赋》杂志2015年第5期
《魏春雷诗十二首》发表于《中华辞赋》杂志2015年第10期
《魏春雷楹联选》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05年第1期
对联一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4年第1期
对联六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4年第3期
对联一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杂志2014年第4期
对联二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4年第5期
对联二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杂志2014年第10期
对联一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4年第10期
对联一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杂志2014年第11期
对联一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5年第1期
对联一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5年第2期
对联二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5年第3期
对联二副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5年第5期
《春节话春联》发表于《语言文字报》总第523期(2011年2月)
《须将“化雨”对“春风”》发表于《中华楹联报》2014年第13期(2014年5月5日)
《被冷落的集句联》发表于《中华楹联报》2014年第17期(2014年6月15日)
《对联不能忽略诗意》发表于《中国楹联报》2014年第25期(2014年6月20日)
《佳联自荐》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杂志2014年第3期
《兴城古今楹联摭赏》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杂志2014年第5期
《听燕阁联话》发表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杂志2014年第10期
《风骚本色 雅有门庭——陆俨少诗文摭赏》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14年第16期
《楹联书法琐谈》发表于《中国楹联报》2015年第52期(转载自《青少年书法报》2015年第26期)
 
 
散文
《我的书法生活》发表于《书法导报》2010年第13期
《新放》发表于《书法报》2011年第46期
《想到江南》发表于《书法报》2013年第42期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发表于《中华书画家》杂志2014年第2期
《学书散记》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14年第5期
《童年画事》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5年第21期(2015年3月21日)
《藏书散记:意外与收获》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15年第10期
《藏书散记:潘天寿诗集两种》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15年第15期
《藏书散记:旧碗新泉:〈赵朴初韵文集〉》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15年第34期
《名号小说》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15年第9期
《书法兴城》发表于《艺术品》杂志2015年第9期
魏春雷说画 / 魏春雷评书 / 魏春雷论艺 / 魏春雷杂志 / 2003~2013:我的十年

TOP

返回列表